我的账户
北国网

自媒体资讯干货

亲爱的游客,欢迎!

已有账号,请

立即登录

如尚未注册?

加入我们
  • 客服电话
    点击联系客服

    在线时间:8:00-16:00

    客服电话

    400-000-0000

    电子邮件

    xjubao@163.com
  • APP下载

    北国网APP

   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

  • 官方微信

    扫描二维码

    关注北国网公众号

北国网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

儿童节:怀念我在西藏军区安仁保育院、成都八一校的儿童时光

2022-06-01 发布于 北国网
免费做网站 http://www.zhiqii.cn

童年的回忆总是那么难忘……孙晓芬

每当看到这张照片(下图),就仿佛回到遥远的儿童时代……我又变成了那个天真懵懂的小姑娘,一声“爸爸”叫得那么亲热,捧着他的脸亲了又亲,搂着他的脖颈不愿松开,似乎他刚才还陪在身边,可再回头时却消失不见。

作为军人的孩子,特别是驻守在雪域高原——西藏军区边防军人的孩子,童年没有父母的陪伴,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代留守儿童。

我出生不到四十天就被送进西藏军区安仁保育院,由奶妈带养,直到三岁多才第一次见到母亲。老师告诉我,你妈妈来看你了。母亲拉着我的手,我不认识她,问她,阿姨,你带我去哪里?这句话让母亲很伤感,以至于几十年来每每提及此事,都让她不能释怀。

保育院的孩子依年龄分大、中、小、婴班。在婴班期间由奶妈哺养。虽然三岁前没有见过他们,甚至连他们的模样都不曾记得,可我在保育院温暖的大家庭里,一天天长大,从未缺少过关爱。每天跟随初升的太阳起床,伴着天边晚霞与小朋友手牵手散步,按时吃饭睡觉、上课玩游戏。穿着统一的着装,冬天棉衣棉鞋,夏天裙子短袖,定期洗澡换衣检查身体。养成了讲卫生、爱劳动、懂礼貌、不浪费一粒粮食的好习惯。春来秋去,在“小燕子穿花衣,年年春天来这里”的歌曲中,在丢手绢的游戏中,在小红帽、神笔马良、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童话故事中,知道了世界上有好人也有坏蛋,有英雄也有叛徒。懂得了许多道理,幸福生活是解放军叔叔保卫祖国,负重前行换来的;社会主义好,反动派被打倒,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;懂得了“戴花要戴大红花,骑马要骑千里马,唱歌要唱跃进歌,听话要听党的话”。

常有小伙伴的爸爸妈妈从西藏回内地出差或休假,到保育院来看望久未见面的孩子,我们就会围绕着他们叫叔叔阿姨,还常常分享他们带来的糖果、点心、水果等。吃着这些糖果也让我想念爸爸妈妈,想什么时候他们能来看我呀?记忆最深的是爸爸终于来看我和姐姐了,可把我们高兴坏了,可是好景不长,几天后他把我们送回保育院,我舍不得他走,一路上哭哭啼啼,远远看见老师来接我回班上,眼泪喷涌而出,一把抱住爸爸的腿不放他走,老师想把我扯开,我越是紧紧抱着不放。爸爸和老师讲了很多道理,就如对牛弹琴一句也听不进,不知折腾了多久,最后还是被老师拖走,泪眼婆娑地回到班里。

童年是爱做梦的年龄,常常是白日做梦,黄梁再现。梦想有一个宝葫芦,想吃什么糖就有什么糖;梦想有很多好看的新衣,想穿哪件就换那件;梦想有个漂亮的布娃娃,每天放在枕边陪我入睡;梦想快快长大,自由自在,绝不受治于老师。至今我仍记得,看见别人穿红毛衣,我羡慕极了!晚上梦见妈妈给我也买了件红毛衣,高兴得从梦中惊醒,翻身起床就找,怎么也找不到,着急地去问老师,老师说,你妈妈没来呀,你是做梦吧!美梦就这样破碎了!我伤伤心心地哭了一场。

童年最爱听故事,不管什么故事百听不厌。故事常常这样开头:很久很久以前,有一个很美很美的姑娘……,或很穷很穷的老爷爷……,很善良很勇敢的骑士……,要不就是很丑陋很黑心的地主婆、狼外婆、熊家婆…。总之,故事结尾都是好人打败坏人,美丽战胜丑恶,最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。

童年也最爱讲故事,常常自寻欢乐,讲自认为好听的故事:馋鬼偷吃呀,黄可儿吃汤圆哏死了呀,放屁大王把别人熏死呀,妖魔鬼怪呼风唤雨呀。有一次刚听了“厕所惊现红草纸、绿草纸”的故事后,吓得毛骨悚然,半夜不敢上厕所,不得已把睡在旁边的同学叫醒,陪伴去厕所,有时还会全寝室一起浩浩荡荡集体去上厕所。

如今再也难得见到孩子们玩我们孩提时代的游戏:老鹰捉小鸡、丢手绢、翻线线、跳房、跳绳、跳皮筋儿、躲猫猫、办姑姑筵,打沙包、打游击、滚铁环….校外教育取代了课外活动,电脑游戏、奥特曼、哈里波特成了他们追求和向往的世界。我们儿时田园般的生活也永远消失了。

1959年初春,告别保育院,与一起生活了六年多的全班小朋友,来到成都茶店子西藏军区八一小学。校园里,老师、职工、同学来自五湖四海,操着各自的口音,混合成特有的校园语言。除了课堂教学老师,日常起居有专门的生活老师管理。我们穿着同样的衣服,睡着同样的被褥,吃同样的饭菜。

最记得的是赶大车的李大叔和学校门卫武大爷,他们永远是那么勤勤恳恳、和蔼可亲!无论天寒地冻还是烈日炎炎,李大叔赶着马车为全校师生采购物资,长鞭那个一甩,驾!马蹄飞奔出了校门,常常望着绝尘离去的马车,心儿也跟着飞向远方。成天关在校园里的我,对外面的世界有太多的向往。

四年级时,父母调回成都,每周六成了盼望的日子,川办的班车接送成都有家的同学回家。父母常因工作忙就不让我们回去,好不容易盼到星期六,排在回家的队伍中等待老师念名字,结果到最后也没听见自己的名字,知道回家的事黄了,眼泪马上就流出来了,拉着妹妹到校门口,想找一辆三轮车坐上回家。被门卫武大爷拦住,于是就骗他说,妈妈忘了给我们登记名字,求他帮忙。武大爷马上就识破了我的谎话,他不但不批评不揭穿,还慈祥地微笑着安慰我们,从抽屉里拿出糖和花生让我们吃,说吃块糖就不想家了。终于有一次,武大爷经不住我们的眼泪和求求声,心一软,在校门外帮我们叫了辆三轮车回家,没想到一到家就被妈妈狠批一顿:那么多同学的爸爸妈妈在前方都回不了家,你们经常回家还不知足!从那之后再也不敢犯这种错误了。

由于成天在校园内,与外界隔离,既无社会经验,也无生活常识。以至于文革停课待在家开始学做家务活,煮米饭不知道要加水,蒜苗和葱分辩不清,买回的肉不是槽头肉就是老母猪肉,干了好多笨事。就连骂人也只会那么几个词,“大坏蛋”!“不要脸”!“该背死”!再狠毒一点就是那么几句顺口溜,“羞羞不要脸,七个鼻子八个脸,再加一个锅巴脸”!“不听,不听,狗儿念经,念给你妈听”!“洋盘货、一分钱一个,有钱不买洋盘货”!直到上了中学与当地同学在一起,才知道四川话骂人是那么形象生动、尖酸刻薄!

那时上学没有现在孩子的压力,没人要求你背唐诗宋词,学外语学奥数。虽然业余生活并不丰富,但却真正享受到了儿童时代阳光灿烂的日子。最爱读童话故事书,常被书中轻松有趣的故事所吸引,《宝葫芦的秘密》中王保作梦的故事,梦醒后懂得了一个道理:天上不可能掉馅饼,只有自己靠自己。后来又读了《科学家谈二十一世纪》,打开了我们幻想的翅膀,进入了神奇的世界,印象最深的是气垫船、无土栽培、无人驾驶汽车。那时无限向往二十一世纪,认为这一切离我们是那么遥远,真恨自己太早来到这个世界!弹指挥间,二十一世纪早已到来,书中预言的很多事情现在都已实现了:手机、空调、卫星电视,人类登上月球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,航天员在太空中生活半年平安返回地球。

那时“中国少年报”、“少年文艺”、“儿童文学”、“红领巾”等读物充实了我们的课余生活,从这些书中学到了许多自然科学知识,了解千姿百态的大千世界。聪明热心的小虎子、和蔼可亲的知心姐姐形象深深印入脑海。每周四是我们最盼望的日子,因为川办放映队定期来为全校师生放电影,看电影成了那时我们最奢侈的精神享受,我们几乎看完了那个年代的所有国产电影和苏联电影,因而也培养了我一生的兴趣爱好,即便现在票价节节攀升,我仍是淘票票的忠实铁粉。

从电影中,知道了苏联十月革命、列宁、斯大林、忠诚卫士瓦西里。知道了江姐、许云峰、双枪老太婆,叛徒浦志高。懂得了为什么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,是烈士的鲜血染红的道理。懂得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。《鸡毛信》《小兵张嘎》中海娃、嘎子抗战小英雄的故事感染着我的同时也庆幸自己生逢盛世。一个电影可以翻来复去看很多遍,仍兴趣盎然。就连正演前面的加演也愿意看,有时电影卡片了,要倒带重新放映,大家不但不扫兴反而还高兴地鼓掌喝彩,好像占了好大便宜似的。《红孩子》《党的女儿》《英雄虎胆》《上甘岭》《铁道游击队》《在烈火中永生》《南征北战》《青春之歌》《英雄儿女》《独立大队》《林海雪原》《红日》等电影培养了我们这代人的英雄情结,电影主角成了我们心中最喜爱的明星。那时心中的梦想就是将来要当解放军,当英雄。不记得看过多少遍“老三战”电影:地道战、地雷战、南征北战。电影中人物性格和经典台词常挂嘴边,电影里的故事深入人心,常常开口就是“不要怕打碎坛坛罐罐”,闭口来句“以往的失败就在于轻敌呀!尤其是男生,喜欢模仿偷地雷的奸细在头上系个毛巾,贼眉鼠眼地东张西望,慌不择路地叫喊着:粑粑雷。

记不清有多少次,回忆起小学时种种趣事、糗事和恶作剧,那些已经成为时光流逝中不复留存的眷恋。每晚熄灯铃响关灯后,寑室里的夜生活就开始了,有的窃窃私语,有的神吹瞎侃,有的过家家。常在忘乎所以时,老师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门口,运气好时逃过惩罚,运气不好时被抓个现行,站在走廊上罚站,讲道理。如果你对嘴,老师的二指禅毫不留情地点中你脑门、让你后脑勺碰到墙上,痛得眼泪在眼眶里打转。夏天还好,冬天冷得哆嗦,直接低头认罪,尽快回到温暖的被窝。

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,调皮捣蛋的同学想出新招,在虚掩的门上放一扫把,老师一推门扫把掉下来就正打着脑袋。不过,这只能开心一时,恶作剧换来的常是更严厉的惩罚。还有新玩法,夏天挂蚊帐,两个床一并把蚊帐围成一小屋,将晚饭偷偷剩下的饭菜用纸包好摆在被子上,围坐在被子四周,办姑姑筵。正玩得开心,老师来了,早已选好逃跑路线的各位,熟练的钻到床下,几个打滚就回到了自己床边,动作慢的被老师逮个正着,又得出去罚站,讲道理。最终结果还是胳膊拧不过大腿,因此那时我有个强烈的愿望,长大后一定要当老师,好好体会一下师道尊严,让我的学生也尝尝指点迷津(戳脑门)的滋味。

说到愿望,还记得有次作文题目是“我的理想”,那是第一次思考“理想是什么?将来长大了想做什么。哦、当然是医生!至于作文写了什么早已忘得一干二净,可当医生的想法在心间萌发,缘于我妈妈是医生,曾看见她给病人看病,用听诊器在患者胸前听听,用手在肚子上摁摁,朝人家嘴里看看,就能诊断个八九不离十。那时候感觉医生好神奇,后来才知道这些神奇背后是医学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经验的累积。再后来听爸爸说,妈妈在战场救治的伤员郭伯伯,专程来看望并感谢她的救命之恩,更坚定了我对白衣天使的向往。

直到上了中学,骨子里还保留着“八一范儿”,言行举止似乎与地方同学格格不入。他们常学我们说话,尤其课堂值日和用普通话朗读课文时,更被视为异类。但也得到教语文的贺老师青睐,只要读课文,他就会点名让秋梅(八一校同学)朗读课文,常让我写班级小报。学校组织去郊区劳动一周,很多同学想家,哭鼻子,嫌脏怕累。但对从小就远离父母过集体生活的我们来说,既没感觉到脏和累,更不曾想过爸爸妈妈。劳动结束,班主任余老师点名将我评为劳动先进,让我诧异不已!如今想起来,其实我只是本色出演,因为从小我们就懂得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,那是我们的父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。就树立了不怕脏,不怕累,劳动最光荣的理念和诚实,勇敢,艰苦朴素的作风。记得同寝室的几个高中同学对我俩的评价是:单纯,老实,懂礼貌,没有干部子弟的骄娇二气。那时听到这个评价,心里很不爽,单纯就算了吧,还要加个老实,那不就是傻的代名词吗?特别是最后一句评价,才使我明白:原来我们是他们眼中的干部子弟!我感觉自己似乎与他们是有些什么不同,至于不同在哪里,那时年少无知,说不上来。慢慢我知道这与我们一直圈养在与外界隔绝的成长环境,接受着正统的教育,没有阶层意识,不懂得攀比,更没有优越感,少有沾染社会上的坏习惯有关。当然,在中学校园里,与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学在一起,学到了许多生活常识和社会知识。

初中还没毕业,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席卷全国,中学时代戛然而止,随着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指示,我们那一届成了那个年代近500万知青中最徒有虚名的知识青年,奔向了“广阔天地”……

(注:本文中插图均由作者提供)

作者简介:

孙晓芬1969年3月入伍,总后渝办三二四医院卫生兵、1971年—1974年就读于第七军医大学医疗系。曾服务于成都军区后勤军事医学研究所(现,西部战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),历任研究实习员、助理研究员、副研究员、副主任医师等。目前已退休。

作者:孙晓芬

1

鲜花
1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

请发表评论

全部评论

相关阅读

  • 北国网
    1970-01-01
  • 北国网
    1970-01-01
  • 北国网
    1970-01-01
  • 北国网
    1970-01-01
  • 北国网
    1970-01-01
  • 北国网
    1970-01-01
北国网

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Get最新资讯

相关分类
热点推荐
关注我们
北国网与您同行

客服电话:400-000-0000

客服邮箱:xjubao@163.com

周一至周五 9:00-18:00

北国网 版权所有

Powered by 北国网 X1.0@ 2015-202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