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账户
北国网

自媒体资讯干货

亲爱的游客,欢迎!

已有账号,请

立即登录

如尚未注册?

加入我们
  • 客服电话
    点击联系客服

    在线时间:8:00-16:00

    客服电话

    400-000-0000

    电子邮件

    xjubao@163.com
  • APP下载

    北国网APP

   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

  • 官方微信

    扫描二维码

    关注北国网公众号

北国网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

好心情:如果无法共情,请不要对精神疾病患者二次伤害!

2022-07-21 发布于 北国网
亚麻籽油 https://www.yanweiyuan.com/

精神病患者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呢?

我们难以想象,因为这是普通人难以触及的盲区。

小编看过一部2020年的韩剧:《虽然是精神病但没关系》。

男主角是精神病院的护工,父母早亡,独自肩负着照顾罹患自闭症哥哥的重任,过着艰辛而麻木的生活。

当然,我们今天的重点不是男主角,而是他的哥哥,那位患有自闭症的“大男孩”。

(图源:网络)

在观剧过程中,小编看到弹幕里对哥哥的谩骂:

“这个哥哥好自私,总是束缚着男主角的人生”

“他怎么不去死?”

等等不堪入目的言语。

但是自闭症就要被骂吗?

2019年,台湾出了一部豆瓣高分剧《我们与恶的距离》。故事围绕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李晓明在电影院枪杀了9名观众同时造成21人受伤后,引发加害者家庭和受害者家庭以及社会各方冲突、对立而展开。

(图源:网络)

精神病患者可以得到法律的免责吗?加害者家庭要受到万众唾弃吗?公众需要为自己的恶言相向负责吗?媒体报道是否做到了正向的舆论引导?

这部剧抛给我们太多问题。我们可以在屏幕前为任何一方辩解,但是无法感同身受。

这些讲的是电视剧的情节,那么现实生活中又是怎么样呢?

通过观察,普通人对精神病患者的态度大概分为以下几种:

1.歧视且远离

他们对精神疾病患者带有严重的偏见,担心患者会做出过激的行为伤害到自己;或者认为患者在社会上属于弱势群体,与他们纠缠过多只会对自己不利。

2.淡漠与无视

“精神病?别搭理他,以后离这种人远一点,对大家都好。”

3.无知但同情

“他们好可怜啊!”虽然不懂,甚至不理解,但是因为共情能力很强,所以怜悯。

4.陪伴并关心

这类人多是患者的亲人或朋友,她们一直在不断理解和关怀着精神病患者。

我们到底在歧视什么?

大家歧视精神疾病患者的原因无非有俩:智力歧视和行为歧视。

现代神经科学证明,人类所有的精神活动都由大脑调控,我们的喜怒哀乐都是大脑功能的体现。一个人的精神关乎大脑,当我们提出“脑功能障碍”时,大家很容易联想到智力低下、理解无能、痴呆、愚笨等贬低意味明显的词语。

行为歧视主要是针对精神疾病患者暴力、易激怒、难以控制等特点,多见于精神分裂症、人格障碍、躁狂发作等。

很多人认为精神疾病患者不仅思想怪异,而且行为怪异,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印象仍停留在歇斯底里、心理变态、内心邪恶的刻板印象中。

我们真的了解精神疾病么?

在网络生活中,我们经常听见类似于这样的话语:

“这孩子是不是脑袋缺根筋?”

“你是不是神经病啊!”

“离我远点,我有精神病”

这届网友早已把精神病当作互相调侃的谈资。

到底什么是精神疾病?

简单来说,是由于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所导致的心理活动、行为、及其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要特征的病症。

那么,又有人要问了,精神不正常就是精神疾病么?好心情平台曾经出过一篇:《精神不正常就一定是精神疾病?这个还真不一定》或许可以帮你解惑。精神疾病并不是多么可怕的疾病,只是它的疗愈过程很长,需要伴随长期药物和心理的治疗。

都2022年了,其实我们对精神病患者的偏见已经在逐步被消解,况且当下精神病并非罕见疾病,说起自己的病例史,谁没有点“病”啊~

(图源:摄图网)

在当下社会中,很多人对精神病的感观停留在精神分裂症,暴力、甚至杀人等不良印象,这些根深蒂固的偏见不乏有媒体的舆论引导和污名化报道。

在很多社会重大事件的报道中,媒体都没有从公正客观的角度去解释为什么精神病患者触犯法律后,会有减轻处罚或不负刑事责任等“特权”和“优待”,而是以“精神病”为流量标签,引导着一波又一波“舆论潮”,让大众用无差别的看待一般杀人犯的眼光去审判,将这一类人群一次又一次打入深渊。

其实,精神疾病的范围相当广。

你知道吗?2018年时,世界卫生组织在发布的第11版《国际疾病分类》(ICD-11)中,将“游戏成瘾”列入了精神疾病的范畴。不知道大家每每在游戏上瘾无法自拔的时候是怎么看待自己的。

再比如,双相情感障碍,我们所谓的天才病,就有很多耳熟能详的名人,贝多芬、海明威、梵高、拿破仑、舒曼,他们照样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。

(图源:网络)

同样的病,发生在普通人身上我们会厌恶、远离,但是换在这些人身上我们却另当别论。我们是世界上99%的普通人,不是那1%的天才。我们都应该认识到这一点,不必让我们的偏见成为伤害别人的利器。

如何正确对待精神病患者?

我们时常在思考,如何才能向精神疾病患者表达出自己的善意呢?

好心情精神心理科医生:精神疾病不同于其他疾病,这类疾病的发生常常伴有病耻感。大多数精神疾病存在大脑功能障碍,从而出现一些病态思想、怪异行为以及不恰当言语,他们对自己所罹患的病症没有自我察觉的意识,也就是缺乏“病识感”。

对精神疾病患者来说,他们需要的不是同情和怜悯,而是起码的尊重与理解,我们不要戴着有色眼镜去放大他们有所欠缺的地方,而是鼓励他们展现自己的优点,更好地融入社会。

好端端的一个人,谁想得精神病啊!

“精神病”的标签本身没有什么意义,但是会成为一道隔阂,将患者过分夸大为“疯子”而被孤立于人群之外。如果我们不能提供实质性的帮助,请不要歧视,不要让恶言恶语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
换一个思路讲,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性格缺陷,甚至人格缺陷,何必过分苛求他人完美无瑕呢?

人心的偏见是一座无法跨越的山,我们永远无法去填平它,但也不需要再去增高。如果无法做到消除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偏见,那就请你“保持距离”,不要对他们造成二次伤害。

善意的举动可以温暖一个人的一生,而恶意的评价或揣测也可能需要穷其一生去治愈。

致患者

是精神病也没关系吗?没关系呀!

欣赏残缺,是现代人该有的胸襟和气度;接受自己,是你独特的从容与优雅。

愿你能获得力量和慰藉。愿你灿烂,优雅,重获新生~

(文章图源:摄图网)

1

鲜花
1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

请发表评论

全部评论

相关阅读

  • 北国网
    1970-01-01
  • 北国网
    1970-01-01
  • 北国网
    1970-01-01
  • 北国网
    1970-01-01
  • 北国网
    1970-01-01
  • 北国网
    1970-01-01
北国网

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Get最新资讯

相关分类
热点推荐
关注我们
北国网与您同行

客服电话:400-000-0000

客服邮箱:xjubao@163.com

周一至周五 9:00-18:00

北国网 版权所有

Powered by 北国网 X1.0@ 2015-2020